主办方:中国酒店产业综合服务平台
时 间:2025-04-05 00:47:58
地 点:北京
刘焕章表示,后续还将开展赤水河生态环境容量等方面的研究,既服务国家需求,同时也推动科学的发展。
叶青在《英文科技期刊论文图片学术不端审读方法探索与思考》一文中提到,根据主观上是否存在造假的意图以及客观上处理后的图片是否改变图片内容的展示,破坏图片的完整性。这时,作者就会面临被撤稿的风险。
因此,国外有不少期刊针对图片问题在编辑部初审阶段专门增加了图片检测的环节,部分优秀生物医学期刊开始实施一种新的图片深度查证流程,并设置专门的审核岗位进行学术图片的审核,比如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EMBO)出版社。比如,对图片进行去噪声,使用荧光显微照片增强特定效果等操作。这些对图片的亮度、对比度或色彩平衡进行整体的调整,只要不隐藏、消除或歪曲原图的信息,并不属于学术不端的范畴6月13日,论文通讯作者朱敏院士和论文第一作者、南京大学生物演化与环境科教融合中心博士研究生王雅婧在北京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科普解读西屯副云南鱼研究成果和意义。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这项为揭秘有颌脊椎动物祖先鳞列格局、鳞片演化打开重要窗口的古鱼研究成果论文,近日在生命科学专业期刊《eLife》发表,并被该期刊文摘遴选为特别报道。此外,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也在不断增强,改良乃至废止高污染、高排放化工过程的呼声越来越高
否则,把灰色地带当成习惯,久而久之,就可能演变为造假行为。不过,一个人认为自己的研究很重要,正说明了其对工作有热情,这是好事,只是不能夸大其词。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神经所)是全国最早进行科研诚信教育的科研机构之一。个人的性格和需求、所处的科研发展阶段,都会影响其对分寸的把握。
比如,科研人员原本性格喜欢夸大或是自己不受认可时,会夸大个人成果的重要性。蒲慕明说,因为从0到1是证实原理, 而从1到100是真正将理论推向实际应用不可少的苦功夫,有时是更难的工作。
研究生是科技创新的后备力量,科研诚信需从研究生教育抓起。不过,他感到很欣慰,神经所的论文指导委员会发挥了很好的职能,该所毕业的学生很受国际顶尖名校的欢迎,他们既有接受批评的心态,也有批评别人的勇气,这实际上是一种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让社会产生过度期望,将使大众对科学家和科学发展失望,甚至形成科学家讲话不可靠的印象。作者:韩扬眉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2/6/24 9:04:12 选择字号:小 中 大 蒲慕明:科研成果宣传要把握分寸 ■本报记者 韩扬眉 科研人员要有分寸地传播成果,过度宣传会让社会过分期待,若目标不能实现,最终将造成社会对科学家和科学的不信任。
而只有从0到1的创新才能被称为真正的重大突破,其能开创新理论和技术的范式、方向,能改变一个研究领域的发展格局。以特定方式包装、剪裁科研成果并夸大宣传,这种灰色地带的失信行为,近年来越发频繁地出现。从1到100的渐进式发展,也可称作填补空白。一般科研人员的想法是, 不这么做可能会得罪人,以后工作不方便。
他们觉得,黄禹锡平时就比较喜欢夸大,申请经费时,他为单位带来了很大利益,单位对他的夸大行为是容忍的,而这种容忍也成为他最后走向造假深渊的重要因素。事实上,绝大多数的科学研究都是从1到100,但它的重要性并不亚于从0到1。
蒲慕明曾与黄禹锡的同事交流过此事。建立批评文化 填补空白重大突破常被用作描述科研成果的重要性,但如何使用才是合理的? 蒲慕明认为,填补空白,通常是指做出了某个国外有而国内没有的成果。
比如论文挂名,只是向某位研究人员要了一点样品,就得把他挂名为共同通讯作者,而这位合作者可能连论文都没有好好读过,但报奖时却将论文列为他的重要成果之一。蒲慕明还在研究生年度论文指导委员会中推动建立批评文化。近年来,相关部委发布多项科研诚信规制,中国科学院更是连续5年发布科研诚信提醒,基本涵盖科研活动全过程。蒲慕明强调,科研单位一定要有明确的具体措施,针对此类灰色地带问题找出解决方案。夸大宣传不是我国科研界的独有现象,而是全世界都有的现象,其中的分寸和尺度很难把握。不是在权威期刊上发表了一篇重要文章,就称之为重大突破。
我国不是没有制度,我国关于科研诚信的规章制度是全世界最严的,只是没有严格实施,也没有人对最终的审查决策进行监督。科研机构做好把关 有时候科研机构是容忍个人夸大行为的,因为短期内可以给机构带来声望、大量资金等。
有热情 但要有分寸 从科学发现到实际应用,大多需要经历一个漫长过程。《中国科学报》 (2022-06-24 第1版 要闻)。
另一方面,为了赢得社会和学术共同体的正面评价、出于个人申请经费需要和想得到更高的帽子等,也是原因之一。实验设计不合理、结果不可靠,委员会的老师们要当场提出来。
蒲慕明说,他参加过上百个研究生的论文指导委员会,我自己的研究生就曾经被批得体无完肤。对于外行人来说,他们不能全面理解科研成果的重要性,而科研人员为了强调其重要性,且认为应该得到更高的评价时,常常就会将其夸大。蒲慕明表示,属于重大突破的工作很少,它需要科研人员长期甘坐冷板凳,而且其影响要经得起时间考验,看看未来有多少人受你工作的影响,才能够定义。那么,科研人员应该传播自己的成果吗?蒲慕明认为,科学传播很重要,当有了真正的重大发现时,肯定要进行传播让社会了解,但必须实事求是地描述科学进展,给社会一个比较符合事实的期待。
这种现状让蒲慕明感到担忧。然而,2005年,首尔大学调查发现,黄禹锡发表在《科学》上的干细胞研究成果均属子虚乌有,相关数据属伪造。
2012年,神经所创建开设了科研诚信课程,蒲慕明以及一些研究组长一直担任授课老师。这一事件不仅使其本人名誉扫地,韩国整个干细胞研究领域也遭受到了巨大冲击。
蒲慕明回溯了黄禹锡造假案例。蒲慕明强调,对于夸大宣传、论文挂名、成果报奖等科研活动中的灰色地带,科研单位应真正落实制度、做好把关审查。
韩国政府授予其韩国最高科学家荣誉,并向他的研究小组提供数百亿韩元研究经费。他坦言,其实科研人员都明白灰色地带的行为是不合理的,但他们常常有种无力感整个科研文化环境如此。蒲慕明以癌症治疗为例指出,多年来,不断有媒体报道某种癌症找到了解决方案,将正在研发的药物描述为可治疗某种癌症,但事实上,多数癌症迄今还不能真正被治疗。蒲慕明坦承,通常来说,科研人员都会觉得自己做的研究工作很重要,然而同行却常评价成果的重要程度没有那么高。
我看到最近对中国科学院有关论文署名和报奖问题提醒文件的学习情况,就是大家读一遍就完了,没有真正花时间剖析反省自己或单位是否存在这种情况。面对科研界的宣传浮夸风,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学术主任蒲慕明在接受《中国科学报》专访时,直指夸大宣传的不良后果。
研究所成立后不久,蒲慕明在年会报告中就曾专门阐述过科研诚信的重要性。究竟什么样的成果是真正的重大重磅成果?哪些表述应谨慎使用?蒲慕明在受访时给出了建议和思考。
从言语上的夸大到科学行为的造假,是一个渐进过程,如不加以制止,科研失信或许只是时间问题。而在此过程中,科学家夸大个人成果是重要因素。
他指出:随着监管力度的逐步加大,美容美发行业逐步树立起质量管理意识和守法经营的理念,有效提升了行业的整体质量,维护了广大消费者的健康安全。...
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国防教育和以爱国拥军、爱民奉献为主要内容的双拥宣传,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及部队教育内容,列入地方党委、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的年度工作计划,报、网、端、微、屏等资源融合运用。...
组织开展抗微生物药物认识周活动。...